袋唇鱼
袋唇鱼(学名:Paraspinibarbus hekouensis)为鲤科袋唇鱼属的鱼类,俗名江鲫,是中国的特有物种。分布于越南的红河以及元江水系等,主要生活于流水河段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河口。
编号:
5930
拉丁目名:
CYPRINIFORMES
中文目名:
鲤形目
中文科名:
鲤科
拉丁科名:
Cyprinidae
中文亚科:
鲃亚科
拉丁亚科:
Barbinae
中文属名:
袋唇鱼属
拉丁属名:
Paraspinibarbus
拉丁种名:
hekouensis
定名人:
Wu
年代:
1977
中文名:
袋唇鱼
原始文献:
中国鲤科鱼类志[下卷]:332-333. 1977.
模式产地:
云南河口
俗名:
江鲫
生境:
流水河段
国内分布:
元江水系
国外分布:
越南的红河
保护级别:
未列入
特有:
y
资料来源:
云南鱼类志[上册]:148-149. 中国鲤科鱼类志[下卷]:332-333.
中文名称 袋唇鱼
拉丁名称 Balantiocheilus hekouensis Wu
英文名称 Pocket-like lip barbel
地方名称 江鲫
作者单位 \
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
中文目名 鲤形目
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
中文科名 鲤科
拉丁科名 Cyprinidae
中文属名 袋唇鱼属
拉丁属名 Balantiocheilus Bleeker,1860
分布类别 越南的红河以及元江水系等,主要生活于流水河段。
背鳍条4,9;胸鳍条1,16~17;腹鳍条1,9;臀鳍条3,5.鳃耙13。下咽齿3行,1.3.5。侧线鳞33[7.5/(4~V)]36;背鳍前鳞(在倒刺前)11~13;围尾柄鳞18。
标准长为体高的4.0~4.3(x±s=4.15±0.51)倍,为头长的2.3~2.8(2.6±0.51)倍,为尾柄长的6.2~6.9(6.45±0.32)倍,为尾柄高的6.8~7.9(7.45±0.42)倍。头长为吻长的2.5~3.0(2.68±0.17)倍,为眼径的3.7~5.5(4.6±0.65)倍,为眼间距的2.3~2.7(3.45±0.15)倍。体呈长菱形而侧扁‘吻长比眼后头长为短,前端圆钝,侧面在前眶骨前缘有明显的裂纹.须2对,吻须细弱,位于吻中叶的侧角上,距吻端比距颌须的基部为近,颌须比较粗壮,其长约和眼径相等.口亚下位,呈马蹄形,能高度伸缩,上颌后端伸至鼻孔后下方。唇很厚,肉质,稍向上卷。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;下唇更厚,在颐部有一横膜,后缘游离,呈口袋形,唇后沟就在横膜背面相通.眼中等大.鼻孔位于眼的前上方,离眼前缘较离吻端为近.鳃膜在前鳃盖骨后下方连于鳃峡.
背鳍起点之前有平卧倒刺,外缘内四,末根不分枝鳍条成为粗壮的硬刺,刺的长度超过头长,后缘有细锯齿;背鳍起点(在倒刺基部)距吻端和距尾鳍基约相等.胸鳍稍短于头长,后伸不达腹鳍起点,其间隔2个侧线鳞.腹鳍起点比背鳍起点稍前,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,向后伸不达臀鳍起点,其间隔约2个鳞片,臀鳍外缘斜截,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至尾鳍基之中点或稍近于后者,向后伸几达尾鳍基.尾鳍叉形,最长鳍条约3倍于中央的最短鳍条.
鳞大,在胸部变小,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,背鳍和臀鳍都有显著的鳞鞘.侧线完全,向后经行尾柄侧面的中线.鳃耙短小,仅及鳃丝的1/4~1/5,有很多旁支.腹膜微黑.下咽齿主列第一和第二齿圆形,其余侧扁有斜齿冠.鳔2室,后室为前室的1.6倍.雄鱼的颊部布满细小的珠星.
背部微黑,腹部灰白,背鳍外缘微黑,侧面背部鳞片有微黑色边缘。
仅知道此鱼喜栖居在砾石底质的流水河段。其他知之甚少。